10月25日,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發布《加強新品種展示示范 促進農作物良種推廣》。文章中表示,一直以來,山西省農業農村部門緊緊圍繞服務支撐穩糧保供和“特”“優”發展總目標,堅持“服務生產、合理布局、集中打造、集成展示、樹立標桿”的思路,加大投入、健全體系、擴面提質、科學評價,扎實開展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工作,加快生產上品種更新換代步伐,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部署堅持“一”盤棋。山西省將新品種展示評價工作納入種業振興大局統籌安排部署,省農業農村廳統籌組織全省種業系統,周密部署安排,實施主體制定工作方案,市縣嚴格把關,省級不定期開展專項監督檢查。
推動堅持“兩”結合。構建以省、市、縣三級種子系統“縱向”為主導,以科研單位、種子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“橫向”為補充的新品種展示示范體系,形成上下聯動、同頻共振的品種展示評價工作格局。
落實堅持“三”突出。區域布局突出“三個”重點,即糧食生產功能區、蔬菜優勢區、特色種植區;基地建設突出“三個”結合,即部、省、市、縣四級展示示范評價工作相結合、重點工作與重點任務相結合、當地產業發展與市場需求相結合;目標任務突出“三個”一批,即展示示范一批、客觀評價一批、重點推介一批。
保障堅持“四”支持。在常規項目資金基礎上,省級加大資金支持力度,新增專項資金1000萬元。在關鍵時間節點加大指導力度,支持提高管理水平。統籌考慮品種、農技、農機等要素,支持實現集成示范。支持設置固定標志牌,統一標識牌規格,多層次、多形式組織現場觀摩,引導電視、報紙、網絡進行宣傳推介。
管理堅持“五”統一。嚴格執行新品種展示評價技術標準,實行統一制定方案、統一栽培模式、統一播種要求、統一田間管理、統一田間調查的“五統一”管理,使新品種的特征特性充分展現,切實保證展示評價工作的客觀公正性。
優化布局顯特色。在全省范圍科學布局品種展示示范。北部地區開展青貯玉米、馬鈴薯、雜豆、雜糧為主的品種展示示范;中部地區開展高產玉米、機收玉米、大豆、蔬菜、谷子、高粱為主的品種展示示范;南部地區開展小麥、玉米、大豆、甘薯為主的品種展示示范。東西兩山開展谷子、燕麥、蕎麥、藜麥、紅蕓豆、黍子等雜糧品種展示示范;在缺水少雨的旱作生產區開展抗旱品種展示示范;在沿河鹽堿地開展耐鹽堿品種展示示范,全省品種展示示范面積達到10650畝,展示示范品種2000余個次。
分類建設強體系。部省共建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4個,重點開展谷子、高粱、馬鈴薯等非主要農作物登記品種和玉米、小麥等主要農作物審定品種展示評價。建設省級品種展示示范基地39個、市縣級品種展示示范基地50個,以玉米、小麥、大豆、雜糧、馬鈴薯、甘薯、蔬菜等作物為重點,開展品種展示示范評價工作。
拓展內容賦新能。配套建設“三新”集成示范基地20個,以品種為基礎引領,良種良法配套,農機農藝結合,集成示范新品種、新技術、新機械,選擇推廣最佳模式,使新品種、新技術更大范圍、更快速度地走入田間地頭,最大限度地發揮新品種展示示范的輻射帶動作用,示范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。
通過開展新品種展示示范,晉雜22號、晉糯3號等高粱品種,晉谷59號、長生13等谷子品種,大豐、潞玉、誠信、龍生等系列玉米品種大面積推廣,全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%以上,創出水澆地小麥畝產855.1公斤、加工型馬鈴薯畝產6.47噸的全省高產新紀錄,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打好良種基礎。